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丁四新: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孟子研究院 2023-09-12 10:44

    摘 要: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回归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叙述,是郭齐勇先生一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之一。他认为,建构中国哲学之主体性应当包括三个方法论要点,即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以及内在性的批评与思想的训练...

  • 赵法生:孔子“晚而喜易”与其晚年思想的变化

    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司马迁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后,孔子作《易传》之说流行了近千年,“先儒更无异论”(孔颖达《周易正义序》)。然而,欧阳修《易童子问》的出现,表明传统的说法开始受到质疑;在近代疑古思潮中,孔子与《周...

  • 彭林:寓教于礼——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制度论》),对官民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 杨宽:“冠礼”中三次加冠弁的意义

    三次加冠弁的意义周族的男子在成年时要加冠,是和他们成年“结发”的习俗有关的。当时男孩的头发,或者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鄘风·柏舟》);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状如两角,叫做“总角”。到成年时...

  •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蒙培元哲学思想研究》

    蒙培元(1938—2023年),著名学者、哲学史家。196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随即师从冯友兰先生攻读研究生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蒙培元系统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

  • 楼宇烈: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

  •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

      提要:《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ld...

  •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摘 要: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

  • 丁四新:主体性的追寻——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及其当代面向

    摘 要: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经历了民国时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来三大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自觉性阶段,且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属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阶段,它包括前后两段,前一段属...

  •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摘 要: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1)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

  • 王楷:论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础及其现代困境

    摘要:基于政治正当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观,儒家要求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层面的“仁(心)”并不以现实层面的政治分界为限,在必要的时候,亦将寻求超越甚至摧毁现实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众的人道境遇,是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础。这显然是一种...

  • 孔孟孝道思想彰显儒家伦理教化之维

      孝道与教化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在孔孟思想中的地位与表现有所不同。孔孟在论“孝从何来”的问题时,提出两种途径,形成孔孟孝道思想中的两个原则,即对等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它们从两个方面为儒家的教化主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考察孔孟的孝...

  • 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

  •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

      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学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矮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

  •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

  •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 ——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所谓“养生”,指个人通过调养身心来养护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2021》(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中国人2019年的预期寿命77.4岁,健康预期寿命68.5岁。至于孟子的时代,人均寿命只有20岁。[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

  • 王朋飞:“荀皮孟骨”与汉代《诗》学渊源——评李华教授《孟子与汉代四家诗》

      作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孟子对于儒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继承、守护并发展了孔子之学。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以承续孔子之道为己任,在“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艰难时刻,挺立起儒家...

  • 汪纪戎:家是母亲以“文”化“人”的“职业场”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证。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痕迹;文化是动态的,在变化中有张扬、有碰撞、有博弈;文化是需要传播的。 梁晓声先生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余秋雨先生...

  • 王文东:孔子“人道政为大”的精义及其转化发展 ——以《礼记》的“哀公问政”为中心的分析

    摘 要:孔子在“哀公问政”中提出“人道政为大”,大体反映了他在晚年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表达和经世追求。相关文献可能出自史官或他人所记,但所记既是孔子之语、反映的既是孔子思想,也应是孔子的著作,形成目前的文本不会晚于春秋末、战国前...

  • 陈晓霞:挖掘梳理优秀的母教文化传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数千年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孕育形成的母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培育了无数崇德向善...

  • 干春松:王道理想与儒家世界秩序观的建构

    内容提要:构成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以国家主权的维护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诉求,这就制约了国家间寻求一种建立在互利或者共利基础之上的世界的可能性。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这样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侵害,导致近代以来儒家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

  • 陈晓霞:孟子思想与智慧人生

      “孟子智慧历久弥新,对我国民主政治、经济民生、科学教育、社会保障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8月12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为2023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进行专题讲...

  • 赵金刚:动静生生与“理生气”

    “气”是朱子哲学当中仅次于“理”的重要范畴,朱子对于气的属性、性质等有着很多具体论述。张岱年先生指出,朱子的气,“是指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也即是占据一定空间并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是表示物质存在的范畴。”1气在朱子...

  • 李宗桂: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史方法论的思考

    中国思想史(以下略称思想史)方法论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诸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学术规范,甚至涉及到史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乃至学术门派等方面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笔者的学术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受业于既从事过思想史研究也从事哲学史研究...

  • 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华文明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rdqu...

  • 唐青州:孔子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统观礼制发展史,经由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酝酿与发展,礼制在西周进至高度发达阶段,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因过于繁复而渐趋崩坏,《论语》中所记载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乱象都是失礼的典型表现。透过种种...

  • 历久弥新 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

  • 李宗刚:穿越文化时空阻隔的思想对话——评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之《游学四孟》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文化的活力,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阐释中国传统经典的新路径,其中,陈晓霞的“跟...

  • 王学典: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

  • 涂可国:君子讲究道德理想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遗弃故旧老友,民众也不会冷漠无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成中英:论孔孟的“本体诠释”

    摘 要:通过对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诠释学”发展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诠释学”要基于对中国经典的本体与经典文字的认知加以发抒和重建。中国诠释学不能不实际地考察中国重要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法诸家甚至西方经典。...

  • 求真唯实 经世致用——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访谈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7月25日上午,中国实学研究会奥森馆揭牌仪式暨传承发展书院文化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著名学府以及传媒出版与传统文化领域的资深大咖等二十余位专家出席活动并参加研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 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  首先从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

  • 王杰: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坚持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态度。“去粗取精”就是坚持批判继承、辩证发展的...

769条 17/22页 首页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