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大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共山东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山东牢记嘱托,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交流互鉴高端平台,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开展多维对话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深耕厚植、成风化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山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聊城市以“两河喜鹊”志愿服务品牌为引领,实现全市文明实践规范化配备率达100%。济宁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600余场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8万余场。临沂市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沂蒙精神红色故事、美好生活新篇章、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等都成为展演的主题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民生服务,同时也让老百姓自己成为了时代华章的创作者。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升级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导向,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应不断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验。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大力实施“山东文脉”“山东手造”“山东智造”等六大工程。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430家,实现营业收入7484.9亿元,切实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不断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用文化助力发展,以聊城市高唐县为例,高唐县历史文化悠久,书画艺术代代传承,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高唐县以建设众多名家展馆为依托,以书画博览会为纽带,以书画展览为点缀,规划建设“十馆一街一市一中心”,同时将AI场景、电子动漫等高科技植入文化馆群,打造“云端上的文化馆”;以“城市基地”和“农村学校”形成闭合健全的书画人才培育链条,上千名农民书画家和民间艺人的作品畅销线上线下市场,年销售额1100万元,实现了文创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打造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山东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开展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在塞尔维亚建立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建立山东国际传播中心,纪录片《大河之洲》国际版获全球纪录片最高奖泰利奖。近年来山东打造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等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面展示齐鲁大地深厚文化、锦绣山河和悠久历史,生动讲述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故事的重要载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山东作为文化大省,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