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白中林:“子畏于匡”地理考及其人文意义

      “子畏于匡”两见于《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rsq...

  • 周丹: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关键。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围绕“自主性”产生的一系列难题,更好引领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 &ems...

  • 段美娟:以优良家风家教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好家风能带来好作风,推动形成好政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

  • 张振鹏:“文化创造核心在人”:理论逻辑、现实观照与时代建构

      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并明确提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这一重要论断精准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规...

  • 杨国荣:存在与意义

    摘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形式,人的存在蕴含不同方面,这种存在形态对意义的追寻具有主导性。人不仅思考世界的意义,而且探寻自身“在”世的意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在认知的层面,对象所呈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与人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

  • 龚开喻:现代新儒家论“见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中心

    摘要:现代新儒家关于王龙溪“见在良知”的相关论说有“传统本体工夫论的现代诠释”与“心性本体的现代建构”这两个重要向度。熊十力对“见在良知”说的直接论述是批评其“无事于推扩”,不能为开出科学知识提供理据...

  •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亚文化的精神气质。礼的文化固然与东亚...

  • 张志强:“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

  • 杨泽波: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从“早期启蒙”看先秦儒学天论发展的内在理路

      摘要:西周末年有过一场可称之为“早期启蒙”的思想运动,其性质和作用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相类似。受其影响,孔子所论之天虽然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但那只是守成的一面,其思想的重点在人不在天,这才是创新的一面,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面。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 彭成义:“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全球文明倡议哲学考察

    摘要:作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而且有着深厚的思想和哲学基础。从“两个结合”的视域对“全球文明倡议”的本体论基础进行深入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 杨海文: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道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特别值得关注四个方面:第一,水的物理属性由“水曰润下”奠基;第二,水的历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第三,水的儒者情怀由“智者乐水”敞开;第四,水的哲学之思由道家与华严宗呈现。...

  • 辛智慧:何谓经学?经学何为?——以清儒对汉、宋、今、古范式的讨论为中心

    摘 要:清代以来,学者论经,多以西汉微言大义之学、东汉训诂考据之学及宋代性理之学三足鼎立为言。在清儒看来,宋学长于成己,而拙于成物,东汉学志在求实,而病在散漫无用,惟有西汉学追求与作经之圣人视域融合、心灵相通,而以现实世界的王道礼秩为尚,但也有虚诬之...

  • 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儒学的变与不变》,试图探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首先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做一个基本的界定。已故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

  •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摘要:“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r...

  • 王硕:阳明学者眼中的孔子

      作为儒家的开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仅受到广泛称述,而且历经了多番更动。先师、圣人、素王、教主……种种形象塑造,实构成一幅观念图景,生动反映着思想的流变与历史的转进。活跃于中晚明时期的阳明学者,对旧有的孔子形象作了新的调整。这些描摹虽不...

  • 王诚:《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要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说文》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后来《说文》本身具有了与经典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从中衍生出一门学问,即...

  •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内容提要:儒家中人常常给人“汲汲求名”的印象,儒家因此又有“名教”的别称。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出“重名主义”的倾向。然而,深入考察儒家的名声观念就会发现此中款曲值得辨正与澄清。首先,儒家看待名声的基本立场处于有名与...

  •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无论思考古与今,还是思考中与外(西),自由话题总是横亘在那里。无疑,对发迹于西方思想的自由问题,汉语学界已经进行了相对充分的思考;而对中国人而言,如何将西语世界中的自由言说,与中国人作为中国人而存在的生存和思想意义相贯通,就成为横亘在思想者面前的...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人格,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而在塑造君子人格的漫漫长路中,让生命深深扎根是关键所在。《论语》是生命面向生活的学问,作为儒家经典,其中蕴含无尽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人...

  • 杨超:泰州学派激活传统儒学生命力的实践价值

    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学者对此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并留下了众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其中泰州学派尤为值得关注。泰州学派借助其创新性的哲学批判与经学转化,成功激活了传统儒学的生命力,使得这一新形态的儒...

  • 郭矩铭:《四书章句集注》的“○”标识问题

    摘要:“○”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体例之一。四书学解释史上,学者常以○为标识,从圈内、圈外之别解读文本的思想差异。在不同版本中,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标识更为合理,而当涂郡斋本至少有六处误标。《论语集注·颜渊篇》手稿间接证明朱熹有意在文本上区...

  • 儒家“成仁”视域中的《人谱》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朱子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ldq...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荀子礼法思想管窥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政局动荡、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交融,为荀子礼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素材。他将“仁”“义”等理念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并深入思考社会秩...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乃诚信、诚实、守信之意。其起源于甲骨文的“成”,形如同斧钺斩物,意为“完成”“成就”,本义与战争征...

  • 由分途至统摄:早期经史关系演变

    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儒家思想成为帝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五经跃居古典文献主导地位。目前,学界多把汉代作为经学开端,考察重点集中在两汉至明清,而对汉武帝之前的经史关系关注较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郭店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面世,为追溯...

  • 作为“儒学代数学”的《大学》

    在儒家经典系统中,《大学》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儒学传统上发挥着结构性奠基的重要影响,历久而弥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提纲挈领地回答了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两个切要问题——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成为这种人?简单地说,前一个问题,《大学》...

  • 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首先,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体现...

  • 漫谈君子文化

      中华文明以独特的伦理智慧构建了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其中“君子文化”作为核心精神标识,既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密码,也是当代文明对话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君子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着生机。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君子文化进行重构,形成了多元阐...

  • 西方古典学的古代西亚文明渊源

      西方古典学是一门以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为基础,研究西方古典文明传统及其历史文化的学科。近年来,古典研究概念被更加普遍化地使用,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古典学,也包括对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本文以古代西亚文明为例,探讨其与西方古典学的内在关联性。...

  • 训诂起源与传播形态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阅读、理解经典需要训诂,训诂起源的时间节点,关系到我国传统语言学的进程和经典注释学的源头。就现今六七十种训诂学专论和概论性著作考察,大多笼统地将其落实在先秦、春秋、春秋战国,甚至两汉时段。刘师培《周代训诂学释例》举《...

  • 陈来:把礼的精神、结构、气质等提炼出来,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

  • 陈霞:继承前辈传统 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全面指导。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载着重大使命。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恰似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多...

  • 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忧的四事之首,可见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许多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种。它教人慧悟譬喻,发现、推举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先儒在注解《论语》时...

  • 朱熹《家礼》的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

768条 4/2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