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路:神孙亦习孟子言——《孟子》对日本中世政道论的影响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
-
李春颖:在中国哲学史书写中探寻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三者关系可以描摹出一幅百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图景。以“哲学”“中国哲学”这样的现代学科划分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仅有100来年,始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1906年王国维倡导开设哲学学科并设定以“哲学...
-
张晚林:论孟子言性之理路与性善论之证成及其内涵——“天下之言性也”章的两种立场及其对“自由”的归趋
摘要: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与康德很相近。康德言人性,其要点有三:一、人性不是经验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康德言人性的关键点在于:人性必须切就自由而言。康德言性之三要点在孟子那里都有所体现,且...
-
方勇:七论“新子学”
自2012年以来,笔者就“新子学”理念已有六次专文论述,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子学与经学、儒学、哲学的关系是讨论子学时绕不开的话题,它关系到子学自身的定位与核心特质,也关系到子学研究应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面。...
-
杨国荣: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
摘要:儒学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作为儒学的思想内核,“仁”和“礼”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并使儒学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学派。在儒学之中,“仁”和“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
-
黄玉顺: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礼教无疑是儒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严厉批判。那么,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礼教应当如何处置?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礼教由于是一种前现代的东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来说,礼教还是“可欲”的吗?然而,如果...
-
韩涛:孔子德政观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治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塑造治国理政的东方治理模式意义重大。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秉承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主张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辅,不仅注重提高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而且强调要把德政思想贯...
-
杨逢彬:匏瓜这个瓜能吃吗?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middo...
-
刘光胜:“民本”概念的内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价值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主流和底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标识。但“民本”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其价值何在?这一直是学界尚未讲清楚、弄明白的问题。 一、何为“民本”? 何为“民本”?李存山先生认为,儒...
-
黄玉顺 |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论特征来看,它是一种作为情感伦理学(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义论(emotional justice theory)。西方也有...
-
孔子的处世学问
作为至圣先师、儒家始祖,孔子务实入世、乐观通透,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丰富的处世学问。 行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
梁涛:燕王哙为什么要让国?——《孟子》新读之七
孟子第二次到齐国,与齐宣王有一段融洽的时光。此时,孟子的“四端说”已经形成,他决心用“不忍人之心”启发齐宣王,使其行仁政而王天下。环顾当时各国,齐国最有条件实现仁政和王道理想,孟子对齐宣王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一个事件的发生,使孟子...
-
青年儒学论坛论文选编 | 乔婷婷:论美德论者对孟子伦理的构想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黄玉顺:存在论的“汉语哲学”诠释
摘要: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rdqu...
-
在历史源流中探寻儒家传统的真精神
今年是孔子2575周年诞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传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传统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教化功能、信仰功能,对于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儒家传统如何发生、发展、顿挫与延...
-
以文化强国目标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逻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用“七个聚焦”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
-
玉与礼:礼制儒学化的器物表征
华夏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古称“华夏”,何为“华夏”?《春秋左传正义》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记·玉藻》又将玉与人的德行相匹配,认为:“古之君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
-
王杰:《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诫伯禽书》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武王东伐纣王,并制礼作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rdq...
-
张昭炜:哲学、功夫与治欲——世界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
摘要:古希腊哲学有两大传统:一是理性的思辨,热爱智慧;二是灵魂治疗的技艺,相当于中国哲学治疗欲望的功夫,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繁盛。第二种哲学传统有利于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集中体现在能驱逐灵魂痛苦,有治疗欲望的技艺。治欲的技艺既有个体特殊的内在经验,...
-
杨海文: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
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究竟是沦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游魂”?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中庸》儒家思想的逻辑框架与当代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而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不仅承载着孔子及其门生传授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中和”哲学思想之所系。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
-
刘星鼎 成中英: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摘要:“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
-
孟子的“性善论”:为人类社会早期的小共同体自治的辩护
孟子的“性善论”长期以来被误解,说这是“人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无法发展出“法治”,而信基督教“原罪”和“性恶论”的“西方”,不相信人性可靠,所以发展出用法律约束人性恶...
-
王杰:哲学是大用之学
中国哲学是有着大用的智慧之学。不过,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做事的时候,功利性的思维往往占据上风,凡事先问一句: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了解孔孟老庄、诸子百家以及历代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对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么影响吗?在这些人看来,中国哲学是无用之学...
-
赵金刚:生生与当代君子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与人格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行的赞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体现。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君子形象的阐述,确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君子不仅是道德规...
-
蔡祥元:独知能避免自欺吗?——康德哲学视域下的儒家诚意说
邓晓芒立足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根本批判。在他看来,儒家的伦理道德根子处有一种结构性伪善,使其道德乃至政治诉求上虽然反对“乡愿”,但终究无法摆脱乡愿的结局。他也注意到了儒家诚意的修身工夫。但他指出,人对自己的内心状态的...
-
《诗经》中的君子之风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状况,可从中管窥上古社会风貌。《诗经》里的诗篇涵盖了诸多社会角色,“君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国风》《小雅》与《大雅》等篇章中,共有63首诗,提及&ldquo...
-
刘国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臆解——兼论先秦文献之儒道互参
蒋锡昌曾于其综合九十五家注解之丰的《老子校诂》中慨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三句,可“包括老子全部之哲学,苟不明老子全部之哲学,亦无由通此三句之真义”,足见此三句分量之重,堪称理解《老子》一书之阿基米德点。上述三句共涉及四个关...
-
任鹏程:儒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逻辑演变
摘要: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问题,其随着历史发展演变出不同内涵、呈现不同特点。孔子认为生之谓性。孟子进一步分辨其中的善恶,以善质为性。荀子反之,以恶质为性。汉儒综合孟荀,认为性善恶混,魏晋唐儒家也持这种观点。宋明理学将人天生之物分为两类,即形而上的性...
-
郑治文: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弘道&...
-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摘要:《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
-
翟奎凤:中国哲学中的“天地”
“天地”是富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一对思想范畴,长期以来我们似对其过于“熟悉”,没有太多深究。实际上,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点。郭沫若在《金文所无考》一文中指出,西周金文中有“天”没有&l...
-
陈来: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朱子的《仁说》,近人陈荣捷、牟宗三以及日本、美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方面的研究。 其实,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说,《仁说》并不是朱子最重要的论著,《仁说》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于《太极解义》《西铭解义》与《四书章句集注》,尚不可相比。而就朱子思想的发展而言,《仁说...
-
王闻文 沈顺福:论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
摘要:近年来,以血缘为基础的儒家伦理遭受诸多指责和质疑。批评者认为儒家伦理只讲求爱亲而忽略了对陌生人的关怀。然而,这种判断乃是对儒家的误读,没有关注到儒家仁爱伦理的谱系及其演变问题。事实上,儒家仁爱伦理具有多重图式,它既仁爱建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同样...
-
张志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023年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判断,并着重说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