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来:文明间的关系以“价值”为中心
文明间的关系不是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价值”为中心陈来先生在2025年第十一届尼山论坛主旨讲演上的讲话 芝加哥大学的国际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1948年出版了《国家间政治》一书,该书提出了国家间应以“权力”为中心的体系,...
-
张国刚:在知识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必须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自主...
-
钟悠天:以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的价值空前凸显,全球文明对话至关重要。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
-
孔子母亲的教子智慧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孔子家语》记载:“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在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故,此后颜徵在和孔子相...
-
林晓媚: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以逻辑严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而有关理想人格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立足于“义”的原则,墨家对圣人、贤人、君子等传统理想人格加以诠释,塑造了“总乎天地之德”的圣...
-
肖永明 吴旺海:《孟子》“可欲之谓善”章诠释与朱子工夫论的体系化
摘要:《孟子》“可欲之谓善”章,因论及人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而为后世学者所关注,六等中每一等的达成皆蕴有对应的工夫论指向。朱子解释此章,聚焦经文整体融通之余,进一步寻绎工夫修养与人格六等之间的有机关联,呈现出朱子关于工夫起点、工夫重...
-
孔祥安:儒家“文之以礼乐”的教化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杏坛设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开创了古代社会“学移民间”的先河。孔子教学尽管包括射、御、数等部分知识与技能性的内容,...
-
王世巍:“孔子删诗”还原
“删诗”之争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从三千余篇古诗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选出305篇。唐代孔颖达对三千篇的数量提出疑问:“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然而,既然“三千”的起始规模存...
-
史 洁 王 玲:《左传》中鲁国“以礼相交”的智慧
在春秋时期烽烟四起、礼崩乐坏的历史中,鲁国以“礼仪之邦”的身份,于外交舞台上演绎出令人瞩目的文明篇章。作为周公封国,鲁国完整承袭西周礼乐文明,秉持礼乐正宗的文化自信,将“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外交实践的核心准则...
-
陈来: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方法
“中国哲学史”本质上是东亚文明和东亚国家在教育和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科。自学科诞生以来,就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现代转化。“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名称背后就蕴涵着学者的“哲学观”:我们认为,哲学这个概念不应该...
-
郭建宁:“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充满生机,关键是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而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
-
杨海文:《孟子》“山径之蹊”章的断句、训诂与义理
摘要:对《孟子》“山径之蹊”章进行断句、训诂、义理的综合性专章研究,可知断句旨在提出问题,训诂旨在分析问题,义理旨在解决问题。从不同的断句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是合理的新式标点。从繁复的训诂看,“间介然”的&l...
-
郭齐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在历史上,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我们知道,没有抽象的公平正义,任何时空条件下的公平正义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涉及生存权、财产权的“制民恒产”论及土地、赋税、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民爱物”思想
“仁民爱物”思想,作为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文关怀,蕴含本体论、伦理学与实践智慧的多重维度。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情。它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远古时期的朴素自然观萌芽,历经各朝各...
-
臧峰宇: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基于“第二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
-
黎娟娟:传统家文化的独特功能与时代价值
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
-
黄玉顺:同来何事不同归?——孟子与庄子思想方法比较
学界普遍接受的“儒道互补”这个命题,其实值得商榷。这个命题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提出的,即该书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一节“儒道互补”。且不说该书的旨趣只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其思想方法是由历史唯物主义...
-
王志民:古籍走进新时代——“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发布有感
2025年5月29日,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研究部署全省古籍工作十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古籍工作高地。会上正式发布的“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标志着山东省古籍工作迈入了数字化新时代。回溯近些年来我所了解的有关...
-
姜家君:《中庸》人生美学的三重维度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中庸》作为儒学的经典篇章,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以中庸之道为审美方法与道德原则,在追求超越与生活理性之间讲求不...
-
赵宏宇:中国哲学的特质与价值
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从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着眼得出的深刻论断。哲学具有抽象、思辨的特点,也是体知、感悟的学问,它所关注的主题都是宏大、玄远,并带有强烈终极关怀的问题,因此,深刻的哲学...
-
陈丹奇:周代礼容的文学价值
“礼容”主要指行礼者在特定礼典与场景中展现出适宜的容貌、体态、动作等。礼容又称“容”或“威仪”,前者聚焦于行礼者的容貌,后者专指在位者“有威而可畏”,使下级民众“有仪而可象”...
-
白珊珊:人工智能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悄然丰富着古典学的研究方式,为古典文本的校勘、翻译与注释,古典文学的解读,碑铭和纸草等古代文物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在工作效率上的问题。不过,这一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慢工出细活&rdqu...
-
马希刚:从经籍考辨到现实观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旨在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发掘人类文明传统,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
-
郭齐勇 马建强:打开中国文化殿堂之门——谈《中国文化简史》的当下价值
《长江图》(局部)清樊圻《老子骑牛图》明刘枋《新诗造纸书画谱》清佚名 【书中问学】 编者按 在文化研究领域,如何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学者们不懈探索的课题。新书《中国文化简史》,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
-
何俊: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中庸之道由孔子提出,子思完成系统性阐述,经南朝与中唐的重视,在宋代获得确立。中庸之道的意涵从个体德性推衍到政治行为,以个体德性为中心,良性政治为保障。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
-
姜家君:“允执其中”与“五美四恶”:孔子的中道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
翟奎凤:“自强不息”的古典诠释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战国时期,当然其文本的最终定...
-
邝其立:文明历变的见证——《论语》学小史
经久不衰,是经典的应有之义。“不衰”,意味着未完待续的开放性。这就体现在,经典可以在推陈出新的诠释中,实现义理层面的顺时应变。常读常新的《论语》,亦复如是。这部语录,经由后学的点睛手笔而逐渐丰盈为“经典”。无论是东汉郑...
-
林安梧:“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之可能——从文化的“主体际性”说起
摘要: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如实时翻译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沟通。同时,人工智能也被应用于文化保护和...
-
陈红: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坚定的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两个结合”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
-
陈能军:推动中华文化瑰宝保护、传承与传播一体实践
中华文化瑰宝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精华和精神象征,在岁月流转中,以永恒的姿态铭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诉说着自强不息的文明史诗。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时,强调“要把这些中...
-
刁娜:先秦儒家群体思想建构中的天人关系分析——基于孔孟荀的考察
摘要: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故而学界对它的研究很多。然而,将天人关系问题纳入先秦儒家群体思想建构的视域中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孔子、孟子、荀子皆谈天人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孔子重“天命”,孟子重“天诚”,荀子重“天然&rdqu...
-
黄玉顺:中学西鉴:什么是“中国古典学”
摘要:“古典学”是一个西方传入的学科概念,因此,不论是否自觉,“中国古典学”的建构必然以西方古典学作为镜鉴。典范的“西方古典学”,即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学,是通过诠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来进行现代性的启蒙,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
王礼生:自觉涵养良好家风
“正家而天下定矣。”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干部作风、党风政风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要求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rdqu...
-
林宏星:为什么信念足以推动人们去行动 ——朱子论信念的动机效力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中的理学与心学之争牵涉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其核心是指向道德行动的动机或动力问题。早在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生前,陆象山便批评“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所谓“不足以一贯&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