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来:论汉代儒学的仁说
就伦理学而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场,这就是: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
-
刘静芳:从“本”到“至”——孟子性论新诠
摘要:孟子的“性”论是其人性论的基石。在何为孟子之“性”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孟子以“心”言性而不是以“生理欲望”言性。(2)孟子以“过程”言性而不是以“本质”言...
-
宋志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构想
摘要:中国哲学史大约发端于公元前五世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经历过四个阶段、七个步骤、三次变革。奠基期第一步从原始宗教中演化出天人之辨,人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展开期第二步进展到经学,以天为重心;第三步由形象思维进展到玄学的抽象思维;第四步由玄...
-
许家星:四书学、四书之学与“《大学》学”
四书学可以从宽和严两个标准来理解。从宽的标准看,凡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以阐发、论述的文章、著作、论说皆可纳入之。无论是训诂抑或义理、长篇还是短札,甚至感悟之言,凡有意义和价值者,皆可纳入四书学,其时间范围是自此四本著作产生之日起...
-
丁为祥:“四为”与张载之造道追求
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是对于宋明理学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种集中表达。所以,自其提出以来,从朱熹与吕祖谦之合编《近思录》到黄宗羲、全祖望之编纂《宋元学案》,...
-
黄玉顺:可欲的自由:生活儒学的政治哲学要义
摘要:针对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儒家政治哲学的三点主要质疑,作为当代儒学重要流派的“生活儒学”的政治哲学申明三点要义:一是构建作为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生活儒学”思想体系,以此为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奠定基础;二是构建生活儒学的...
-
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场域和特性
摘要:在东西方古典学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国古典学同欧洲古典学既有可通约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口耳相传、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记录、记载和文本传承等历史记忆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古典意识得以发生并经过三代的积累而使中国古典学在东周得以诞生,士阶层的广泛...
-
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
《礼记》一书中,除了《大学》《中庸》外,在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乐记》篇。因为《礼记》的其他篇章多记述孔门的德行论和君子论,如《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而《乐记》重视人心和性情,与宋明理学重视心性论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乐记》的一些思...
-
伍晓明: 孟子“四心”的结构与思想的责任
摘要:孟子认为,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仁、义在先,礼、智在后,后二者只是对前二者的有意识的认识、肯定、节制和修饰。恻隐之心体现的是人之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这种感动源于他者的触动。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
曹峰:“诸子时代”的时间框架与思想分层
给历史划分时代,是人类回顾和分析以往历史进程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此可以凸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设计出不同的演化进程,规划出不同的人类理想。例如古希腊人将人类的文明演化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这是一个由完...
-
姜妮伶:“巽以行权”与朱子的经权观
摘要:朱子对“巽以行权”的理解与其经权观的思想旨趣一致。通过对“顺而能入”的行权方式、“称而隐”的行权机制、“仁精义熟”的行权范围与依据的规定性阐释,朱子将行权主体限定为“圣人”。舜“不告而娶&...
-
杨国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作为思想系统,心学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具有现在的意义。按其内容,心学既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世界的意义。具体而言,在思想层面,心学内含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良知”到“心即理”,从“万物一体”到“知行...
-
邝其立:涉玄的中庸之道——以《礼记正义》为中心的分析
摘要:由于参考了浸染玄风的皇侃《礼记疏》,孔颖达对《中庸》的解读内含了异质的思想元素,并形成了迥异于郑玄注乃至《中庸》原文的独特理解。譬如,《中庸》首章三句教预设了作为善性之来源与礼教之依据的天道,孔疏则虚化了天道所内蕴的价值维度与秩序纹理,进而&ldq...
-
胡文婷 识之以礼:《礼记》西传脉络及其特征考述
摘要:《礼记》作为集中体现中国礼乐文化的儒家经典,它的西传不仅是中国典籍外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考察礼学传播史的基础环节。通过梳理《礼记》进入西方文化语境内不同的译本形态,在语言转化层面之外补充其译者信息及创作的历史语境,以期勾勒《礼记》西传的基本...
-
王海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之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为我们在学理层面展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中...
-
李振纲:孟子王道治理理念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治理思想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论源头来说,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庄、荀、韩)思想的题中要义。在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尤为突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开明...
-
吴佩林:孔府的研究价值、文献系统及其利用之道
孔府,亦称圣府,其空间范畴与群体构成存在狭义、广义之别。狭义语境中,孔府专指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大宗府第,其建造规制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是“衙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与孔庙、孔林并称“三孔”。其间人物,除孔氏嫡裔及眷属外,还...
-
黎汉基:孟子是《公羊传》先师吗
摘要:《孟子》书中讨论过《春秋》,但《孟子》和其他早期儒家文献并未提及《公羊传》。《孟子》中的有些话语与传世版本的《公羊传》存在相似处,但这不能证明《孟子》的观点来自《公羊传》或相关学术传统,因此比较谨慎的学者都不把孟子列在《公羊传》一脉之中。近年来...
-
王学斌:以文明对话实现交流互鉴
任何久久延续的文明,如浩荡江河,润物无声,流动不居,除却自身的不竭动力外,还能海纳百川,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一种乐于且善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开放体系,形塑了极为恢宏的文明格局。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
-
陈来:文明间的关系以“价值”为中心
文明间的关系不是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价值”为中心陈来先生在2025年第十一届尼山论坛主旨讲演上的讲话 芝加哥大学的国际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1948年出版了《国家间政治》一书,该书提出了国家间应以“权力”为中心的体系,...
-
张国刚:在知识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必须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自主...
-
钟悠天:以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的价值空前凸显,全球文明对话至关重要。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
-
孔子母亲的教子智慧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孔子家语》记载:“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在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故,此后颜徵在和孔子相...
-
林晓媚: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以逻辑严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而有关理想人格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立足于“义”的原则,墨家对圣人、贤人、君子等传统理想人格加以诠释,塑造了“总乎天地之德”的圣...
-
肖永明 吴旺海:《孟子》“可欲之谓善”章诠释与朱子工夫论的体系化
摘要:《孟子》“可欲之谓善”章,因论及人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而为后世学者所关注,六等中每一等的达成皆蕴有对应的工夫论指向。朱子解释此章,聚焦经文整体融通之余,进一步寻绎工夫修养与人格六等之间的有机关联,呈现出朱子关于工夫起点、工夫重...
-
孔祥安:儒家“文之以礼乐”的教化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杏坛设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开创了古代社会“学移民间”的先河。孔子教学尽管包括射、御、数等部分知识与技能性的内容,...
-
王世巍:“孔子删诗”还原
“删诗”之争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从三千余篇古诗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选出305篇。唐代孔颖达对三千篇的数量提出疑问:“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然而,既然“三千”的起始规模存...
-
史 洁 王 玲:《左传》中鲁国“以礼相交”的智慧
在春秋时期烽烟四起、礼崩乐坏的历史中,鲁国以“礼仪之邦”的身份,于外交舞台上演绎出令人瞩目的文明篇章。作为周公封国,鲁国完整承袭西周礼乐文明,秉持礼乐正宗的文化自信,将“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外交实践的核心准则...
-
陈来: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方法
“中国哲学史”本质上是东亚文明和东亚国家在教育和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科。自学科诞生以来,就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现代转化。“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名称背后就蕴涵着学者的“哲学观”:我们认为,哲学这个概念不应该...
-
郭建宁:“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充满生机,关键是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而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
-
杨海文:《孟子》“山径之蹊”章的断句、训诂与义理
摘要:对《孟子》“山径之蹊”章进行断句、训诂、义理的综合性专章研究,可知断句旨在提出问题,训诂旨在分析问题,义理旨在解决问题。从不同的断句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是合理的新式标点。从繁复的训诂看,“间介然”的&l...
-
郭齐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在历史上,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我们知道,没有抽象的公平正义,任何时空条件下的公平正义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涉及生存权、财产权的“制民恒产”论及土地、赋税、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民爱物”思想
“仁民爱物”思想,作为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文关怀,蕴含本体论、伦理学与实践智慧的多重维度。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情。它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远古时期的朴素自然观萌芽,历经各朝各...
-
臧峰宇: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基于“第二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
-
黎娟娟:传统家文化的独特功能与时代价值
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